查看原文
其他

待人接物的好方法

崔淼 淼思秒行
2024-09-21

读梁宁老师产品思维的第一课,我就有非常深的触动,她说:

我们害怕自己的才华得不到赏识;自己努力了却总是被diss;害怕没有得到正面的反馈,付出得不到回报。

回想自己一路走来,最担心的是:原本有一个期望,有一个目标,在朝着它奋进的过程中,得不到正反馈,随着时间的推移,需忍受各种煎熬。

但我从未因“恐惧”而放弃,哪怕跌跌撞撞也要继续走下去,而且在自己的路上,学会了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自己,为自己建立正反馈,那就是:

自己与自己比

很多人听过这句话,甚至说过类似的话,但做到却并不容易,毕竟你我都生活在人类社会中,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。

如何做呢?梁宁老师提出了她的建议:

培养自己的产品能力。

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:判断信息,抓住要点,整合有限的资源,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,并获得回报。

恰好,我在读梁宁老师课程前,写过一篇文章《成长的力量》,其中提到了与老师相似的观点,即我个人对成长方法论的小思考:

机会成本:择优选择,即判断信息,抓住要点,做正确的事;

升级品牌: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,将自己打包成一个产品(个人品牌)向世界交付;

善用资源:没有最优秀的个人,只有最优秀的团队,整合并善用资源(人财物);

提高效率:选择有势能的方向,效率越高成长越快。

与大师的定义不谋而合,这种切身的喜悦只有我自己知道。

而梁宁老师对课程的目标以及受众有非常精准的定位,在课程的发刊词中,她就向我展示了强大的“产品能力”。比如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课程,帮助我们拥有3个东西:

第一个是一双眼,是发现痛点、找到破局点的敏锐之眼;

第二个是一双手,是动手优化、着手改变的行动之手;

第三个是一颗心,是洞察人性的同理心,懂得自己与用户,懂得产品上每个细节给到人的满足感、确认感和依赖感。

这恰恰都是待人接物的好方法,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一个人,更全面的了解一件事物。

五个层次

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课,我读了三遍,才敢落笔。

原因一是,我希望通过反复阅读,能建立起更好的框架体系,从更多的维度去理解它;

二是我每次阅读,都有上一次未读透的点,都有新的理解和认识(也许是我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强,也许是我元认知能力有提升,能发现新的点);

三是真的希望自己能有更好的,更有价值的输出,毕竟文章代表了我个人“产品能力”的一部分;

四是既然老师教会了我一套“待人接物”的方法论——五个层次,那为何不用这套方法论去学习、应用它,然后再落笔呢?

这里提到的五个层次,是指她对人和产品五个层次的理解,分别是:

感知层
角色框架层
资源结构层
能力圈
内核

这五个层次作为认知方法论,层层深入,可以帮助你更全面的了解一个产品,更深入的认识一个人。对于单身青年来说,甚至可以提升相亲的成功率,提高他找到人生伴侣的概率。

第一层,感知层

你遇见一个人,从外观上,能感知到他的身材、五官、谈吐等,这是最外在的感知层。

第二层,角色框架层

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。比如我是公司白领,有的人是军人、公务员、国企领导、出租车司机、演员……我们和不同角色的人打交道,能明显的感觉到这个人身上角色的痕迹。

第三层,资源结构层
即使你我都同属于一类角色,但咱们俩人的财富资源、人脉资源、精神资源都是不一样的。

比如你我都是军人,你是军人世家出身,但我却不是,由于人脉资源不同,咱们俩人未来人生的轨迹很可能会不同。

第四层能力圈,与第五层存在感

如果一个人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,就会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能力圈,改变自己的资源,甚至改变自己外在的样子。

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,他的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了。因为扩充能力圈是非常痛苦的事。比如狮子要去打长颈鹿,即使打不过也要打,因为它是为生存而战,它需要不断拓展能力圈。

这是梁宁老师对更高层次的能力圈、存在感的解释。

我们待人接物,尤其是想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,就必须了解对方的能力圈,以及他内心对存在感的定义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知根知底”,如此建立的关系才会更深入、更牢固,更长久。

怎么样?想试着用这个“待人接物”的方法,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事物吗?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淼思秒行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